43 侯外庐、邱汉生、张岂之主编:《宋明理学史》(上)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84年版,第150页。
这显示出法云在体用概念运用中的辩证思维。(《涅槃经集解》卷18,见《大正藏》第37册,第448页上)南涧惠隆问曰:涅槃三事,为各有其体,为但有其义?(道祭)答曰:体一而义异。
如高崎直道指出,《宝性论》在论及信的内容时,指出众生应该信佛性之实有(astitva)、有德(gun·avattva)、有能(s'akyatva)。日本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体用概念产生于齐梁时期。[12]张立文,1988年:《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(天道篇)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。同时,对这一概念的内涵,也可以从体功德三个方面来界定。4.体一用异如船山彻所说,体用概念和神灭神不灭论争有重要联系。
体义的概念早在僧亮(约公元400—468年)的注文中就已出现。[5]船山彻,2005年:《体用小考》,载《六朝精神史の研究》,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。盖把持之存,终是人为。
盖生之谓性、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,才说性时,便已不是性也。程颢论一体之仁,不仅以觉言,亦以生言:‘生生之谓易,生则一时生,皆完此理。程颢强调循理,也就是随顺自然。进入专题: 明觉 生生 程颢 仁学 。
明觉有知觉之用,但又超越一般知觉,其构成一体之仁的心性论基础。儒家普遍承认,人与天地万物在本性上有着共同的来源,虽其外形、品性各有差异,但在整体上是息息相关、不可分割的。
程颢说:言有无,则多有字。本文将要阐明的是,程颢的思路在于以性之自然与天理之自然阐发仁之自然,将仁视为合人道与天道为一的自然本体,而对这一本体的领会需要基于识仁的自然工夫来实现。天地生成万物,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,故‘生是天地的根本性德。然诚敬为力,乃是无著力处。
朱熹也说:觉者,是要觉得个道理。12 张新国:《程颢生之谓性道德哲学及其当代价值》,《中国文化论衡》2019年第2期,第149页。[78]朱熹更是结合气论指出,仁德贯穿于万物的创生、发育乃至毁灭之中,春夏秋冬,亦只是一气仁义如阴阳,只是一气。除此之外,程颢还将理等同为仁。
欲令如是观仁,可以得仁之体。13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第29页。
后因出入,见林木之佳者,必起计度之心,因语以戒学者,‘心不可有一事。还需看到,程颢仁学的这两个面向其实是贯通的,明觉是用身体知痛痒的当下生机来摹状宇宙的生生不息,用识痛痒来体知万物一体时,朗现的是保持生机的责任[85]。
37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第120页。诚包含道德行为的自主性与自发性。程颢论述理气、道器等哲学范畴,其实是为了解决人生中的仁义道德等现实问题,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可称为仁学。我们将进一步表明,在程颢的思想中,仁的活动展开为二重面向,即作为仁心之自然呈现的明觉,以及作为仁体之自然流行的生生。74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第59页。‘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,‘三月不违仁之气象也。
仁体通过生气流行而得到确立,人也因此打破自身与外部世界的隔阂,真正与万物成为一体,所以生生之仁与一体之仁是相互关联的,生生之仁是同体之仁的宇宙论根据[82]。如程颐说:四德之元,犹五常之仁,偏言则一事,专言则包四者。
傅锡洪也认为,程颢时常提到天理自然或理自然,这可视为其核心主张。46 [日]岛田虔次著,蒋国保译:《朱子学与阳明学》,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1986年版,第30页。
29 傅锡洪:《从无极而太极到天理自然:周程授受关系新论》,《哲学研究》2021年第5期,第76页。41 黄勇:《程颢的美德伦理学:超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》,《东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0年第5期,第6-7页。
性是生,也就是仁,其为宇宙秩序中的自然存在,也是个体从宇宙中得到的生命现实。有浊之多者,有浊之少者。40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第184页。所以程颢总体上还是站在孟子的立场,对告子有所批评。
程颢又说:天只是以生为道。如冬至之前天地闭,可谓静矣。
在仁的自然层面,如说父子欲其亲,君臣欲其义,是他自会如此,不待欲也。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,犹水流而就下也。
从体的方面看,自然构成了万物创生的本根或本源的精神性内容。因此,不能仅将生看作仁,杀在自然的意思上同样构成了生的必要环节,故亦为仁。
若但知得个痛痒,则凡人皆觉得,岂尽是仁者耶?[61]要言之,明觉不仅使人觉知到万物与自我为一体,更使人觉得个道理,反思到万物一体的本体根源。生是最高的善和天道自然的品格,这种生生不已的价值同样体现在人性之中。应该说,程颢的仁学实现了道德主体与宇宙本体的合一。17 牟宗三:《心体与性体》(中),长春: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,2013年版,第125页。
明道多只恁成片说将去,初看似无统,子细理会,中问自有路脉贯串将去。程颢说:言体天地之化,已剩一体字,只此便是天地之化,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。
一事息,则一事生,中无间断。[9]作为孔孟道统的传承者,程颢在文中征引了孟子批评的说法,不免令后世学者生疑。
由此,易、道、元、善与仁结合起来:生生之谓易,是天之所以为道也。仁性是一种道德的直觉性,人通过这种直觉,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宇宙万物后,宇宙万物便有了道德性,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外部存在。